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单元
研究单元

地震灾害风险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18日  来源: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研究方向:

    地震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和财富等显著增加,地震灾害造成损失剧增,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对地震灾害的敏感性、脆弱性和破坏性更加脆弱,社会属性更加凸显。本中心广泛吸收风险管理、安全科学、灾害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现代风险管理原理和方法研究地震灾害风险和风险管理,强调地震灾害社会属性研究。重点开展地震致灾因子、承灾体脆弱性、强地面运动模拟、灾害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措施以及其决策、监测、预警、协调与沟通等方面的研究。强化地震灾害灾前、灾时、灾中和灾后全过程研究,主要开展震灾前地震风险识别、度量、评估和评价、风险降低和转移等,灾时地震应急响应,灾中抗震救灾措施,灾后恢复重建等。

    研究内容:

    (1)开展地震灾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综合地震监测、地震预测、地震区划、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等地震科学技术研究最新研究成果,主动配合“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的实施,开展地震风险分析研究,实施风险识别、评估研究,确立损失频率、损失程度,开展地震灾害损失分布、风险评价与可接受风险标准研究,建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地震风险区划。

    (2)开展承灾体脆弱性和暴露度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地震灾害风险防范等基础数据,开展城乡基础设施、工矿企业、重点单位、大型社区等承灾体的脆弱性分析以及地震灾害对人口密度、建(构)筑物、城乡网格、经济产业发展的影响度分析,构建震灾损失预评估模型。近期开展郯庐断裂带沿线城市(合肥、宿州、蚌埠和滁州等)震灾风险评估研究。以对郯庐断裂带地震灾害风险推演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分析为现状依据,形成基于郯庐断裂带沿线城市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指标体系对沿线城市开展地震灾害总体风险评估和分城市风险评估。

    (3)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规避、降低和转移策略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为指引,开展活动断层探测、地震风险隐患排查、抗震设防标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设防与监督、抗震加固、科普宣传、应急响应、地震预警、巨灾保险、法律法规等技术措施和政策规范研究,努力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全面提升防震减灾能力建言献策。近期重点开展郯庐断裂带沿线城市(合肥、宿州、蚌埠和滁州等)地震风险管理对策研究,结合国内外城市风险管理理论,就郯庐断裂带沿线城市震灾防范能力提升,区域协同机制建立、相关管理措施及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提出对策建议。